【舆情综述】
11月29日,据新华社报道,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规范公安机关警务辅助人员管理工作的意见》,从管理体制、岗位职责、人员招聘、管理监督、职业保障等方面,提出了规范警务辅助人员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和要求。随后,公安部、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有关部门负责人就《意见》答记者问。其中,“谁使用、谁管理、谁负责”原则、“四个进一步(进一步严把入口、进一步严明纪律、进一步落实责任、进一步清理规范)”、受过刑罚处罚人员不得担任辅警等内容引发舆论广泛关注。
在《意见》印发前后发生的“山东临沂两名交通辅警街头互殴”、“河北广宗交通协管员夜查货车收黑钱被辞退”等舆情事件,再次将“临时工”、“替罪羊”等标签与“辅警”挂钩,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意见》的关注度。《人民日报》、《南方都市报》等媒体纷纷针对《意见》发表评论,推动舆情不断升温。截至12月7日12时,相关新闻达1700余篇,新浪微博相关消息1.1万余条,微信相关文章1300余篇。
【舆论观察】
法制网舆情监测中心通过对媒体评论、专家看法、网民观点等信息进行汇总、梳理发现,舆论主要有四个倾向,按照占比高低依次为支持(54.3%)、建议(30.4%)、担忧&期待(11.3%)、质疑(4.0%)。
1.支持 54.3%
■ 明晰辅警定义 理清职责权限 26.6%
《意见》发布后,《人民日报》发表评论《辅警之“辅”,应清晰定义》,指出“此次《意见》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着力解决辅警的法律地位不明、职责权限不清、职业保障偏低、管理使用不规范等问题,就是要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为辅警正名”。《大众日报》的评论《权责对称有助辅警摆脱面貌模糊》也认为,“此次对于辅警的规范,从根本上厘清了辅警的身份,保证了其权责的对称”。
■ 明确管理责任 改善警民关系 16.5%
《新京报》的评论《让“辅警”管理真正纳入法治轨道》认为,“《意见》明确公安机关对‘辅警’的管理责任,‘辅警’执法违法时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这些规定,有助于规范‘辅警’执法行为,将‘辅警’管理纳入法治轨道,最终改善警民关系”。
■ 保障辅警尊严 探索用警模式 11.2%
光明网发表的评论《在法治框架内为辅警“去污”》指出,《意见》意在解除辅警身上不能承受之重的责任,保障这一正常岗位的体面与尊严,并制度化清理辅警队伍里的泥沙,如此才能让执法领域清朗简洁。山东省社会稳定研究中心研究员范磊表示,从长远来看,辅警队伍建设和管理工作的制度化与规范化是对我国公安警务工作中的用警模式的积极探索,辅警现在是并将继续是我国警务工作发展创新的见证者、参与者和推动者。
2.建议 30.4%
■ 推进制度建设 17.5%
《京华时报》刊发的评论《规范“辅警”当有更宽的法治视野》指出,“《意见》只是确立了改革的思路、方向和举措,辅警的长远建设、管理和发展,根本上仍依赖于建章立制,以更宽广的法治视野来考量并推进相关制度建设”。《安徽日报》评论也提出,“从长远来说,要通过制度建设,着力解决基层警力不足以及警力分配不合理等问题,建设公正严明文明的执法队伍”。
■ 激活监督警权职能 7.3%
《南方都市报》刊发社论《规范辅警的核心在于监督警权》认为,规范辅警的核心在于监督警权和警务执法行为。监督警权,是普通受众、社会舆论的权利范畴,同时更是检察机关侦查监督职能的法定要求。正尝试的监察体制改革,在剥离检察机关反贪、反渎职等职能,此时正是激活其侦查监督职能的制度机会。
■ 树立尊重辅警意识 3.2%
《都市时报》的评论《加强辅警管理应该让他们更有尊严》指出,如今辅警“生态”并不理想,在这种“生态”下的改革,会面临很大阻力。要改变这种“生态”,首先要改变人们的观念,公安内部真正地树立起关爱辅警、尊重辅警的意识,社会不能因为辅警的“非正式”而轻视他们。
■ 科学核定警员编制 2.4%
长江网发布的评论《辅警变“替罪羊”的根子在于核编不科学》表示,“要改变辅警当‘替罪羊’的现象,须在根子上找问题,抓住政法编制科学核定这个‘总闸阀’,综合各方面因素,科学核定警察编制,全部配备正式警员,全面规范执法,谁出错谁担当,再也找不着谁去当谁的‘替罪羊’”。
……
(全文阅读请参见《政法舆情》2016年第45期)
法制网舆情监测中心 李倩
法制网:http://www.legaldaily.com.cn/The_analysis_of_public_opinion/content/2016-12/08/content_6910013.htm